您当前位置:海南自考网 > 公共课> 大学语复习资料(3)> 浏览文章

大学语复习资料(3)

发布日期:2023-05-05 18:03:00 编辑整理:海南自考网 【字体: 】    【自考招生老师微信】
立即购买

《自考视频课程》名师讲解,轻松易懂,助您轻松上岸!低至199元/科!

    秋水(节选)


    考点透视


    1.理解本文“宇宙无限、人的认识有限”的中心论点,体会其现实意义。


    2.理解文章自始至终贯注着的人的认识要受到空间、时间、后天教育限制的观点。


    3.认知本文以寓言方式说理、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艺术特色。


    4.说明文章开头景物描写对表达主旨所起的作用。


    5.认知文中的比喻句,说明其比喻意义,体会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。


    6.认知文中运用类比法、对比法、例证法进行说理的地方,理解例证与喻证的主要差别。


    7.认知文中的排比句,说明其表达作用。


    8.认知文中的反诘句,体会反诘是更有力的肯定。

    本篇译文


    秋天的洪水按照季节到来,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,河面宽阔波涛汹涌,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。于是河神洋洋自得,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。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,来到北海边,面朝东边望去,看不见大海的尽头。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,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:“俗语有这样的说法,‘听到了各种各样的道理,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’的,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。而且我还曾听说过有人认为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、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,开始我不敢相信;如今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是这样的浩淼博大、无边无际,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,真可就危险了,我必定会永远受到明白大道理人的耻笑。”


海神说:“井里的青蛙,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,是因为它的眼界受到狭小居处的限制;夏天的虫子,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,是因为它们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;乡曲之士,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理,是因为他们被所受的教养所束缚。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,看到了大海,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,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理了。天下的水,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,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,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,而大海却从不会盈满;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,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,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;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,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。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长江、黄河的水流,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。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夸,我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,又禀受了阴阳之气,我存在于天地之间,就好像一小块石子、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。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,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夸呢?想一想,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,不就像小小的蚁穴存在于大泽之中吗?再想一想,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,不就像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?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,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;人们虽然遍布九州,这里是谷物生长的地方,车船所通达的地方,但是个人只不过是天下人中的一个;一个人他比起万物,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?五帝所连续统治的,三王所争夺的,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所忧患的,贤才所操劳的,全在这里了。伯夷辞让君位而博取名声,孔丘以谈说天下而显示渊博,他们的这样自我夸耀,不就像你先前因河水暴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?”


思考与练习答案


    1.本文的主旨是什么?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?


答:主旨是:宇宙无限,而人的认识有限。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,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,因而是十分有限的。
这个主旨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人贵在自知之明,要消解以自我为中心和以人类为中心主义的观点。


    2.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?


答:本篇中的景物描写起到了帮助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形象的作用,例如文章开头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,就以具体景物的对比,隐喻了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,形象地渲染了文章的主旨。


    3.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。


答:文中第二段在阐述宇宙无穷、认识无止境时,连用了“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”、“似礨空之在大泽”、“似锑米之在大仓”、“似毫末之在于马体”一系列比喻;在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时,连用了井蛙“拘于虚”、夏虫“笃于时”,曲士“束于教”三个比喻。庄子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表达深奥的哲学道理,而他所用的比喻往往连类而及,层见叠出,引人联想,发人沉思,最终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鲜明透彻。


    4.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。


答:本文的论证方法颇有特点,文中运用了三段论、例证法、类比法、对比法等诸多方法。如先说明在无限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十分有限。而孔子、孟子是人,因此按照三段论孔孟之道也是有限的了。另外在第二段中,阐述宇宙无限,而人的认识有限的道理时,庄子举出“四海之在天地”、“中国之在海内”、“人卒九州”等事物,这就是例证法;同时又列举“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?”、“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?”、“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?”这又是类比法了。总之本文经过由小到大、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,最后自然推导出结论,令读者信服。


本文标签:海南自考 公共课 大学语复习资料(3)

转载请注明:文章转载自(http://www.hainanzikao.net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hainanzikao.net/cj_ggk/47432.html

《海南自考网》免责声明

1、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,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,考试信息以省考试局发布的信息为准。

2、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,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。联系邮箱:812379481@qq.com。

相关《大学语复习资料(3)》的文章

海南自考便捷服务